copymemory

表达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而部分的、模糊的表达,有时又会容易被理解为相反的一面,或者流于堆砌和冗长。

各类阅读笔记。

扫文小院:夜烧

【推荐】雕光(娱乐圈,演技)

【剧透醒目】

【剧透醒目】

【剧透醒目】

非常难得我和友a居然有了共同的看法。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看文偏好都很不相同。她推荐给我的理由是,这篇文在戏中戏,或者说剧情线和感情线中的均衡做的很好。她说其实只有2部戏中戏,作者把握的很好。

本文是双演员。一个是演艺世家、童星出道、流量小生,希望能转型,生活自律,理智克制。一个也算是演艺家庭相关,意外出道,非常有演技天分,性格跳脱活泼。俩人因第一部戏结缘,成为好友。第二部戏时,前者终于动了心思,但后者还懵懵懂懂。


我觉得作者本文突出的优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比较有代入感的、认真的剧情线。

截至目前为止,我看过的不管是耽美还是bg还是综合向,关于演技派的文,大部分的副线剧情我都看不太下去。究其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以前说过的,很多作者图方便,把自己其他文的梗或框架直接拿来用,剧本质量参差不齐,作者喜好过于明显,影响阅读体验;一个是作者写副本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角的演技,所以写的时候花里胡哨的演技流露让人觉得很难相信;另外就是副线剧情本身没什么意思不是我的喜好等等这些比较主观的原因了。

前年我很喜欢一篇文《身为明星丈夫的日常》,其实这篇文缺陷也很明显的。我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对攻的性格塑造。这篇文里的几个副本我就居然吃下去了(其实都还是bg副本),不是说作者写的副本多么的好,只是作者通过写作手法,让我作为读者比较能够相信,“这个是要拍成电影的”。

《雕光》里的副本剧情也让我比较能够看进去。后来我自己总结得出,这些之所以让我觉得比较像真的要拍影视作品,原因大概是一方面,故事本身比较枯燥(意味着比较少的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偏好),另一方面,作者用了很多方法,来写怎么拍这些副本,不论是导演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人物感情,还是编剧的怪异或坚持的点,以及大部分主角的相互讨论,这些细节加深了对副本的刻画——当然,这些刻画的直接目的其实是为了刻画主角人物——但是同时,让副本不那么平面化,多了设计和用心。读者读起来也不会觉得随意。

当然,作为情感小说,一切都应当为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服务。否则再好的副本也是脱离根本原则。(突然想起来以前看过一篇文,作者自己好像就是戏剧相关,写的是俩人因戏生恋,攻是个玛丽苏人设,大明星,演技派,学院教授,搞实验话剧等等的,名字忘记了,这篇文我最后我评价不是太高的原因就是我觉得作者的重心发生了偏移,不再是写二人感情,而是一边苏攻一边苏排戏本身)。

《雕光》有两个戏中戏:第一个是少年感十足的《请神》里面有两个少年角色互为映照。二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最终冲突感十足地一方失手杀死另一方。第二个是青涩爱恋戏《吹玻璃》,表面是一男二女的三角恋,却因为里面加入了一个后天残疾的男配,让整个感情故事多了些玄妙。

作者设计这两个戏中戏,其实很显然,对应了两个主角的年龄特质和在感情中的阶段。《请神》时期二人从陌生到产生默契,戏后还成为了好友。《吹玻璃》时期二人都二十出头,情窦初开,面临着一些介于成人阶段的尴尬和沉重。同时,作者还设计了几个副线人物,来丰富这两个戏中戏阶段对人物情感的推动作用:《请神》阶段,方导演八面玲珑,其实已经隐约察觉到二人待彼此和其他人的不同;《吹玻璃》阶段,文导演为了影片刻意为之的、对演员的引导和控制,让二人不得不去面对模糊的感情。在这两部戏期间,作者还通过娱乐圈文惯用的一种方式:cp爱好者,来推动读者对双方互动的理解。

其实《请神》《吹玻璃》里面的人物到底怎么样,故事情节是否自洽,读者是不太会仔细揣摩的,因为这时的影片还是半成品,作者往往未必把底牌都亮开,所以会写的比较从容,读者也不太关注戏中戏剧情,而是戏中戏的推动作用,当我觉得其实我理不太清二人在《请神》里的人物情感关系,但不妨碍我理解冲突戏的亮点,我就觉得,作者没有写“失重”。


写到这里本该写优点。但是我觉得按着剧情线捋,我想先谈谈我个人觉得几点不足:

一、主角傅泽明的情感(告白)很突然。我看的时候又看了一遍才确认我没漏看什么。作者在第二次进组前后一直在写他比较焦灼的状态。但是突然好像他就明白了,还规划了未来,前一秒还觉得泥淖中才能确定是不是不止自己一个人沉沦,下一秒他就开始设想以后怎么称呼对方的舅舅了。我总觉得这个点没有处理好。

二、傅泽明告白时,祝夏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自然。作者写傅泽明告白后,祝夏问,他怎么跟他爸爸妈妈说?傅泽明回答了。他又问怎么拍戏什么的?傅泽明回答了。然后他说,咱们不能还跟现在一样吗?

这个回答就有点奇怪了。

综合一和二,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觉得一、二写的不好?

我分析是因为作者的意志凌驾于了故事发展。

第一个,作者其实可以铺排更自然一点,傅是什么心态,在拍戏中是怎么转变的(我觉得转的部分没怎么写)。但是没有,因为作者想制造一种心理冲突:傅以为不止自己在动心,以为到了春天他差不多就有把握就可以和祝在一起,作者为了写这个冲突,把前面的一些不顺利或者内心戏,给略掉了。同样的,为了加大这种反差,作者让祝听到告白后的接连两个反应都是“好像同意了感情,只是在考虑未来”这种模糊处理,以此来加大和最后一句“我们现在这样不挺好的吗?”的对比。

从阅读体验来讲,的确达到了作者的目的,看到最后祝夏没反应多少是有点突然的。我当时以为他肯定反应迟钝,但会手忙脚乱一会。但是仔细想想,未免突兀了一点。

难免觉得作者写的着急了一点。

从作者分配比例也可以很粗糙的得到这个推论?我不确定。我个人觉得作者开篇不是太顺手,写的比较长(其实是主观感受,字数应该不太多),就是一开始,祝夏和朋友打赌自己和傅泽明谁好看,然后自己去导演那里围观了真人。校园部分开始吓到了我,我比较少看校园文。其实这一部分个人觉得可以再短一点。


2.我比较喜欢作者两个戏中戏导演的设计。

其实从个人偏好来讲,我是非常讨厌第二个女导演的。她只管片子好坏,不管演员死活。甚至某种程度上恶意的利用演员的情感,我很不齿。

但是从情节来看呢,两个导演风格不同,方导演更像是兄长辈,对演员要求也不是完美主义,适合刚刚入行的祝夏;女导演是文艺片大拿,精雕细琢走内心戏,对演员控制尽管让人反感,也一定程度推动了剧情。更何况,从现实层面,导演确实“没义务对演员的心理负那么多责”,这也是现实是吧。作者写出拍片的这种现实和残酷,也有助于增加一点点读者真实感的体验。对整个文来讲,利大于弊。更何况两个戏、两个导演、两个情感阶段的映照关系,这种设计意识很值得肯定啊。

3.结尾。

怎么说呢,感觉也比较复杂。从行文比例来说,全文50%是第一卷,大概30%是第二卷,第三部分只占20%。第二部分其实比较压抑,和戏中戏有关,也和他们感情急转直下有关。第三卷又回来了,比较青春,想清楚自己想法的祝夏行动力也比较强,故事在二人重新修好时结束,我觉得这个尾声很好,但是从比例来讲是否略短了点?

仅就祝夏去找傅泽明告白这一个尾声,我觉得设计的很美好。番外也很好,很少看到第二人称番外。

总而言之,是我很少见到的、的确如a所说,专心写演戏又能把演戏和感情线比较好兼顾的文。尽管部分内容我认为比较仓促,但推荐看,还是很不错的。人物性格比较丰满,也不雷同。从人设到剧情线,都有作者自己的设计和想法。故事走线比较流畅,用比较少的人物讲比较丰富的故事。

评论(4)

热度(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